《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时间:2023-12-16 23:34:15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1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请同学读课题。

2、课题里有三个生字,谁再来读读课题。

3、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啊?

【①根据学生提问,教师随机在黑板上做出标记。②教师对问题进行梳理,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解的及时请同学回答。③经过整合留下涉及课文内容及表达情感上二、三个重难点问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认读生字新词。

2、重点指导“插”、“挽”两个生字的书写笔顺。

【借助课件演示,学生描红。】

3、请同学分小节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三、精读课文,体会王维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1、回顾呈现学生的质疑,让学生带着“倍”是什么意思?“佳节”是什么意思?这前两个问题轻声朗读课文,动笔在书上勾画。

2、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深入阅读文本,体悟、理解。

师: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课题中的“倍”是什么意思?

生:“倍”就是加倍的意思。

师:不错,课文里是怎么说的?哪位同学读读书上的句子。

生:“倍”是更加的意思。“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好,谁再来读读课题,我们听一听,是不是真正懂了。

〖请一两位学生读课题,再让全班同学齐读,初步地仅从字面上体会“倍”的意思。〗

师:指课题,注意听清老师的问题——“佳节”是什么意思?在课文里“佳节”具体指什么节日?是哪一天?谁能把这三个小问题连起来说说?

生:老师,您可以再说一遍吗?

师:好,听仔细了……

生:“佳节”的意思就是快乐的节日,指的是重阳节,是九月九日。

生:“佳节”的意思就是美好的节日,指的是重阳节,课文里告诉我们是九月九日。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正确,“佳节”就是美好、快乐、团圆的节日。课文哪一句话告诉我们重阳节是九月九日的?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读读诗题。〗

师:在当时,人们是怎样欢度重阳佳节的?读读课文,找到有关的句子重点读读。

师:谁把同学们找到的这几句话连起来读读?看看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生:我知道了人们过节很开心。

师:从哪儿知道的?

生:“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我从“兴高采烈”这个词知道的。

【还有学生举手。】

生:“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我是从“欢聚”和“多么高兴”这两个词里知道的。

师:你们可真会读书啊!可以给“兴高采烈”找个近义词,再读读课文里这句话吗?

生:人们扶老携幼,高高兴兴地去登高游玩。

生:人们扶老携幼,开开心心地去登高游玩。

生:人们扶老携幼,喜气洋洋地去登高游玩。

生:人们扶老携幼,神采奕奕地去登高游玩。

生:人们扶老携幼,兴致勃勃地去登高游玩。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有以下几个意图和作用,一是积累词语,丰富语汇,二是通过换词反复朗读,再次深入体会“佳节”的意思,为下面学生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张庆老师对学习语文有个经典提法,说语文学习是一个“醺锅底”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主导作用,特别是要通过层层浸润让学生去感悟语言文字,品味语言文字。】

生:我知道了人们过重阳节都要插茱萸。

生:还要去登高游玩。

师:头插茱萸,登高远眺是当时人们过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就好比是我们现在过春节〖学插话生回答包饺子,拜年〗,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过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亮〗。对,我们学过的,“春节 饺子 拜年;端午 粽子 龙舟;中秋 团圆 月饼”我们中国人就是用这样传统的方式庆祝佳节的。

生:我体会到过节时总是一家人团圆在一起,亲亲热热的。

师:你的体会多细腻啊!给我们读读书上的句子,说说上从哪个词语中读出来的。

生:“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我是从“扶老携幼”这个词语中读出来的。

师:“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老师语言引导、动作提示〗就是爸爸、妈妈一手“搀扶”着〖学生:老人;爷爷、奶奶〗对啊,还一手牵着〖学生:小孩子;我们。〗,对,这就叫〖扶老携幼〗。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真是其乐融融,无比幸福。同学们体会得很深,谁再来读读书上的这句话?

师:知道“佳节”的意思了吧。我们再来读课题。

【对“佳节”的理解,似乎应该很简单,它本来就没有深奥的含义,似乎不应该占用近十分钟的宝贵的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但如若只停留在对其字面意思的理解,三年级的学生则很难理解、体会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念与乡愁,无法与王维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只有当充分读懂“佳节”这个词语背后的文化背景与深厚的人文含蕴,才能走近15岁的王维那颗异乡游子的心。当然,这些深刻的内涵,不是直白地端给学生,而是借助语言文字让学生去靠近,去感悟,去浸润。所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应该这样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如此这般地交织与渗透。】

师:是啊,王维为什么会“每逢佳节倍思亲”?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生:因为王维15岁那年,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师: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15岁啊,我们多大?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啊!而且已经两年了,一年365天,两年,七百多个日子啊!〖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谁再来读读?

师:所以,〖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读读。

师:又逢佳节,独在异乡的王维更加思念家乡亲人,课文哪一小节具体写了王维的思念?〖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课文第三小节。〗自己再读读,王维当时是怎样心情啊?

生:王维心里很悲伤,因为在重阳节里他看见人家都团聚了,而自己只是孤独一个人。

生:王维看到大家过节的情景,就想起了自己以前和亲人过重阳节的事情,就更伤心了。

生:王维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在重阳佳节,王维举目无亲,与亲人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如今王维只能怎样呢?

生:他只能一个 ……此处隐藏10663个字……段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 引导学生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第二、三段抓“倍”这个字,对思亲进行深化,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理解“倍”字,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再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内心的情感。

二、吟诗抒情,品味诗韵

诗是中国的文化的一种表现,有着非常丰厚含义,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充满感情以此来吸引学生。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诵读的形式很多,而且还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王维,把看到人们是那么快乐更加感受到孤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配乐吟诵整首诗。多样化、多数量的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宣泄口,从而使学生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街上的热闹和王维内心的冷清作对比,还需更务实地处理。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14

首先想感谢,感谢带给我帮助的每一位老师。特别是在针对某些看法时有些老师不但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还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如果说这两次课例活动中我还有些许的进步,那么我想,这是与每位老师的指导、帮助密不可分的。以下是综合一些老师的建议、结合我自己的认识、想法,总结出在本次课例活动中出现的或是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评价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在学生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后,老师应及时、恰当的给予评价。但这评价不能只停留在“你说得真好”“你说得真棒”……,这些表面的,不深入的词语上。老师在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时更应该注意这一点。如:刘东旭读完古诗后,我问学生他读的有没有感情?而这个问题首先就使学生的回答限制在了“有”或“没有”这两个范围之中,无形之中使得学生很难再有创造性地对刘东旭进行评价。并且学生还会有一种潜意识的认为:老师让我来评价其他同学那我就只说出他不好的地方。所以李莹评价时就只抓住了刘东旭不足的方面来进行。这样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会使学生有一种挫败感,使学生丧失一定的信心。而这样一来,就使“生与生”之间的评价这一环节变得没有实际意义。因此,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应有意引导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应以肯定为主,以实事求是为依据.另外在培养学生评价能力的同时,老师也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向师性,根据自身的良好示范性作用来有效的影响学生。记得在我之前几次讲公开课时,便有老师给我提出这方面的不足,但下去之后并没有专门的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另外,这两次在下面备课时,针对有些预设的问题也设计了一些评价言语,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形形色色的回答,我之前设计的那些针对性很强的评价言语又显得格格不入了。由此也使我更进一步的想到: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临场发挥能力其实都来自于课下各方面知识、多方面技能综合的基础。因此,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多层面知识储备也是上好一节课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而在这个方面,我还需要加倍的努力。

学生的主体性是否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看了教学实录以后,和办公室的老师有较为一致的看法:感觉整节课下来,老师说的话远远多于学生说的话。可是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后又有了疑问:针对学生的背景情况(学生大多为外来务工子女,理解能力以及素质底蕴较差),如果老师不说这些话学生能否理解文本、深入文本?或者说,可以运用哪些更为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较为全面。在这个问题上我还需要请教更多的老师来帮助解答,此外自己也应该更加全面、深入地来思考这一问题。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其实我也有同感。反应快、思维敏捷、认真思考的学生反复站起来回答问题。而一部分学生始终没有太多的机会和教师或是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课后仔细想了想认为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平时在课堂上老师没有很好地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的条件。可能很多情况下是老师代替学生或是一些基础素质较好的学生代替了更多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一部分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方面形成一种惰性,没有养成积极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时没有周全的顾及到大多数甚至是全体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这一因素。因而这一原因也有可能造成“提问冷场”。并不是学生听得不认真、不专心,也不是学生懒于动脑、不愿思考,而是对于老师的提问学生无从下口,不知该怎样去回答。因此,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

在一次次的不足中积累经验,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提升自我。在一次次的反思中快速成长。这是我的深切感受,也是我的坚定决心。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15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文包诗”的形式,我先由诗歌导入,简单的理解诗歌的意思,接着采取的是“文诗互应”的教学形式。

在第一课时,抓“佳节”二字,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有关词句,初步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抓“倍”这个字,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长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在第二课时中,以“为什么王维会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主问题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着内心的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多次让学生朗读课题,他们的理解感受不断深化,思想情感在不断升华。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入境地体会王维孤独在外的心情,我就问学生:“你有没有和王维一样的经历?比如你离开了你爸爸妈妈几个月了或者看到别人很热闹,你却孤独时,谈一谈你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提问能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体会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心情。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为了使学生体会王维的“思亲”之情,我还创设了几种特定的情境:如“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大街上……”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的情景,而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再通过“两年来,每天挑灯夜读时,只有一盏油灯与他相伴,王维在想什么?天凉了,他抚摸着身上的衣服,看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王维在想什么?生病了,可身边没有一个亲人,王维又在想什么?”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对王维的思亲之情便有了更鲜活形象的感受。

文包诗的课文并不难上,关键要静下心来想突破的方法,精心组织教学,在教学的时候,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体会,才能有独特的见解。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