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定会很好》教案

时间:2024-03-05 22:08:11
《那一定会很好》教案

《那一定会很好》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那一定会很好》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那一定会很好》教案1

原文

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高大的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它看见人和动物在山路上走来走去,跑来跑去。“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树这么想着。

一天,一个农夫背了锯子和斧子来到树林里。这棵树的树叶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农夫把树砍倒了。

农夫把树拖到自家院子里,花了好些日子,做成了一辆手推车。

农夫把谷子、土豆……。还有调皮的儿子放在手推车上,推着车在山路上跑来跑去。跑起来的时候,手推车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真舒服。

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它慢慢变老了,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地响。“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手推车一边这么想着,一边费力地跑来跑去。

过了些日子,农夫和儿子一起把手推车拆了,用拆下来的旧木料做了把掎子。

椅子一放又是好多年。“我真是老了。”椅子想。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现在,农夫的儿子也已经长成了真正的农夫。他把坐上去会吱呀摇晃的椅子拆了,锯成小木片,拼成美丽的木地板,铺在了阳台上。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日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它觉得自己义变成了一棵树。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流火,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教案

教学要求:

1.会认“缩、茎”等7个生字。正确朗读理解“舒服、舒展、努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种子成长,树木用途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ppt。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ppt图片:种子破土而出,枝繁叶茂的大树,手推车,椅子,说说想到了什么?

2.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一棵树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其中能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3.板书课题:“那一定会很好”。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出示ppt,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多种形式读,正音、巩固。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随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课文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大树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在文中画出来。

2.小组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讨论交流。

3.交流大树经历的历程。

(板书:种子被泥土包裹——钻出地面——长成高大的树——砍倒做成手推车——拆了做成椅子——成为美丽的木地板)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在大树的.变化过程中,大树的心情怎样?(板书:舒服)

5.默读课文,把课文中含有“舒服”这个词语的句子划出来。边交流边出示ppt句子,各种形式读,体会感悟大树变化中的快乐。

6.课堂小结:这是一棵怎样的树?(板书:成长快乐,服务他人也快乐)

四、对比学习,感悟体会。

我们学过《去年的树》,这篇课文也写了一棵树的经历,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1.ppt出示《去年的树》,学生自由朗读。小组讨论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

3.ppt出示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有感情地朗读两篇课文。

六、课堂练习

ppt出示练习题。

七、板书

9、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被泥土包裹

钻出地面成长成长快乐

长成一棵高大的树

舒服

砍倒做成手推车

拆了做成椅子服务他人也快乐

成为美丽的木地板

《那一定会很好》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这粒种子走过了一段怎样的生命历程。

3能发现这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感悟种子蓬勃向上、勇于前行、甘于奉献、追寻梦想的品质。

重点

1.会认7个生字。

2.读课文,了解这粒种子走过了一段怎样的生命历程,感悟童话形象。

难点通过比较,能发现与《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课前准备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积累本,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去年的'树》吗?我记得同学们当时说到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对树的砍伐,才让鸟儿找不到它的朋友了。但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的这童话将会颠覆大家的思维和看法,一起来学习吧。

二、默读课文,认识生字

1.默读课文,圈出生字。

2.同桌互认生字。

3.全班交流识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录音。

2.学生自读课文,把含有短语“那一定会很好”的句子画出来交流。

4.说一说这粒种子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四、品读“那一定会很好”交流

教师: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有一颗甘于奉献的心,能做什么就做什么。有梦想,有行动,这不就是我们该有的生活状态吗?

五、回忆比较,求同存异

师:想一想,这童话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那一定会很好》教案3

设计说明课文是一童话故事,讲述了木头的各 ……此处隐藏10925个字……了一棵树?(它觉得自己又变得年轻了。)

C.指导朗读。体会它满意的心情,并读出来。

2.: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走过了一段特殊的历程,每一个历程它都为人类作出了贡献,每一个历程也都为它带来了快乐。

四、对比阅读,讨论异同

前面我们学习了《去年的树》,同样是写树木,从体裁和内容上看,这两文章在有什么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呢?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可以四人小组合作,也可以自主完成。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五、围绕主题,练讲故事

1.“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粒种子在历程中给人类做出了贡献,自己也感到了快乐。如果你是这粒小小的种子,你能把你的奇遇讲给别人听吗?

2.布置作业:给家长或他人讲《那一定很很好》的故事。

《那一定会很好》教案9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1.《去年的树》中鸟和树这对好朋友那份浓浓的友情让我们感动。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那一定会很好》。

2.关注“一定”一词,再读课题,更能读出语气。

(设计意图:承接前面精讲课文《去年的树》,由标题入手,激发阅读兴趣。)

二、检查预习,认读生字

1.词语中认读生字。

手推车 根茎叶 拆下来 旧木料

缩成一团 努力生长 吱吱嘎嘎

2.韵文中认读生字。

小小种子缩进泥,

努力成树钻出地。

茎深叶茂心愿起,

变身推车随它意。

吱吱嘎嘎想休息,

旧车摇身变座椅。

挺直腰背很吃力,

拆做地板铺满地。

童话故事多神奇,

快快走进课文里。

(设计意图:根据本课主要内容创编的“小韵文”浅显易懂,巧妙地涵盖了7个认读字。此环节既是在个性化的语境中认读生字,又是对本课故事情节的引入与初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随机接读。

(设计意图:故事篇幅较长,教师朗读示范,和谐的乐曲让学生进入童话故事温暖阳光的情境中。随机接读,提高了学生倾听的专注力。師生合作朗读,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

四、阅读提示,明确目标

出示“略读提示”,明确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大道至简”,直入重点。略读课文的学习要依据“略读提示”的指引。“提示”中的两个问题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更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

五、借助导图,自主学习

解决“略读提示”中的第一个问题:“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1.出示学习指南,解读学习卡片。

①读:默读课文,画出关键词;

②选:任选一张适合自己的学习卡片;

③填:提炼关键词,填写卡片;

④讲:根据卡片提示,讲述“这段历程”。

学习卡片1:历程中的变化

种子—( )—( )—( )—木地板

学习卡片2:变化过程中愿望改变

站 □ 坐 □

种子—( )—( )—( )—木地板

学习卡片3: 进一步关注“怎样实现的目标”(关注人物、提取“动词”)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式的卡片设计,运用精讲课文习得的方法,理清故事线索,把握主要内容。三个难度等级的设置,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给予学生自主的选择机会,使自主学习更适切、更有效。)

2.自主学习,记录时间。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要突出“略”字,略的是教师的精讲细说,强调学生的“自读”,要让学生唱“主角”。叶圣陶先生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教学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

此环节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突出了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训练。在前一篇精读课文《去年的树》的学习中,学生习得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理清故事的线索从而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本课则进行自主阅读,迁移运用,发挥了精读与略读的“典型引路”与“举一反三”的作用。)

3.分层反馈,讲述“历程”。

(设计意图:从选择卡片到自读填写,从书面填写到口头讲述,从同桌互讲到全班汇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习的个性需要,遵循由自主到合作的规律。)

4.依“情节图”,梳理“历程”,引出“四句话”,体会人物心情和心态,感情朗读。

5.观察“情节图”思考。

①在这一历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

预设:自身在变、它的想法在变、帮助它的人在变、做出的贡献在变……

②在这一历程中,什么一直没有变?

预设:它不论什么时候说的话里一直都有一句不变的话。

③回扣课题“那一定会很好”。

(设计意图:抓住故事中的四处语言描写,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体会情感朗读,感受树的阳光心态与无私奉献的.精神。)

6.回顾故事,回味这一“历程”。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是一段怎样的历程?(词语写在卡片上)

预设:美好、奇妙、漫长、心想事成……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尝试提炼与总结,给予其个性化理解的表达机会,提升学生的思维。选择有代表性的词语贴在黑板上,给予学生思维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一种被尊重、被认可的感觉,把学生放在课堂的最中央。)

六、小组合作、发现异同

过渡:相同的童话故事不同的人读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两篇童话故事放在一起比较,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1.出示“略读提示”第二个问题:“比较一下,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小组合作交流,填写《合作学习卡片》。

3.共享各组学习收获。

相同点:都写“树”、拟人手法、想象丰富、语言描写、变化、历程、贡献……

不同点:情感(悲—喜)、主人公、叙述时间(短—长)……

(设计意图:精讲课文与略读课文,两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略读提示”指引我们比较阅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开放的阅读空间,自由的比较方式,归纳异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求同而温故,求异而知新”。这也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

七、质疑思考,激发写作

1.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故事的结尾呈现了一幅温暖的画面。(配乐朗读)

2.它为什么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3.如果它真变成了一棵树,又会怎样呢?

4.把你们的奇思妙想写下来,也尝试编一个“树”的故事吧!

(设计意图:文章耐人寻味的结尾,赋予故事丰富的想象空间,也激发起学生编童话、写童话的习作兴趣和创作愿望。由此与本单元口语交际、习作要求巧妙联系。)

《《那一定会很好》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