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3-03 22:08:16
七年级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的引入,认识到负数的产生是来源于生产和生活,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按要求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重点、难点:

1、重点:正数、负数有意义,有理数的意义,能正确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2、难点:对负数的理解以及正确地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数学与数是分不开的,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类型的数?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小学里学过的数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数(正整数)、分数和零(小数包括在分数之中),它们都是由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为了表示一个人、两只手、……,我们用到整数1,2,……

为了表示“没有人”、“没有羊”、……,我们要用到0。

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量不能用上述所说的自然数、零或分数、小数表示。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某市某一天的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要表示这两个温度,如果只用小学学过的数,都记作5℃,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它们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相反意义的量还有很多……例如,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高于”和“低于”其意义是相反的。“运进”和“运出”,其意义是相反的。

同学们能举例子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怎样区别相反意义的量才好呢?

待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评议、补充。

教师小结:同学们成了发明家。甲同学说,用不同颜色来区分,比如,红色5℃表示零下5℃,黑色5℃表示零上5℃;乙同学说,在数字前面加不同符号来区分,比如,△5℃表示零上5℃,×5℃表示零下5℃……。其实,中国古代数学家就曾经采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古时叫做“正算黑,负算赤”。如今这种方法在记账的时候还使用。所谓“赤字”,就是这样来的。

现在,数学中采用符号来区分,规定零上5℃记作+5℃(读作正5℃)或5℃,把零下5℃记作—5℃(读作负5℃)。这样,只要在小学里学过的数前面加上“+”或“—”号,就把两个相反意义的量简明地表示出来了。

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出前面例子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高于海平面8848米,记作+8848米;低于海平面155米,记作—155米;

教师讲解:什么叫做正数?什么叫做负数?强调,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界限,表示“基准”的数,零不是表示“没有”,它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并指出,正数,负数的“+”“—”的符号是表示性质相反的量,符号写在数字前面,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2、给出新的'整数、分数概念

引进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了。过去我们说整数只包括自然数和零,引进负数后,我们把自然数叫做正整数,自然数前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整数,因而整数包括正整数(自然数)、负整数和零,同样分数包括正分数、负分数。

3、给出有理数概念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4、有理数的分类

为了便于研究某些问题,常常需要将有理数进行分类,需要不同,分类的方法也常常不同根据有理数的定义可将有理数分成两类:整数和分数。有理数还有没有其他的分类方法?

待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评议、补充。

教师小结:按有理数的符号分为三类: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零。在有理数范围内,正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数。向学生强调:分类可以根据不同需要,用不同的分类标准,但必须对讨论对象不重不漏地分类。

三、总结反思

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基本内容?学习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由于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因此产生了正数与负数。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就是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负数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如0℃。

四、课后作业:课本P5习题1。1A第1、2、4题。

七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能力目标:

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女生各几人吗?为什么?

(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女生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

(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

2.男生比女生多了2人。设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女生多2人且男女生共40人.设该班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

像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

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取数据,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让学生看书,引起他们对教材重视。找关键词,加深他们对概念的了解.]

(2)练习:判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此处隐藏17947个字……p>

(2)

(3)

第1小题用代入法,第2小题用加减法,都很明确,第3小题有争议.全班分成两部分.1、2大组用代入法做,3、4大组用加减法做.比较两解法的简便程度.

反思:当方程组中任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不是1,且不成倍数关系时,一般经过变形利用加减法会使解法更简单.尝试不同的解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择优意识。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可以获得它的解,但根据题目形式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可以减少弯路,加快速度使解题过程简洁提高正确率.

实际应用教材第109页例4.

2台大收割机和5台小收割机工作2小时收割小麦

3.6公顷,3台大收割机和2台小收割机工作5小时收割小麦8公顷,问: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1小时各收割小麦多少公顷?

分析:

问题1.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找出两个等量关系)

问题2.你能找出本题的等量关系吗?

2台大收割机2小时的工作量+5台小收割机2小时的工作量=3.6

3台大收割机5小时的工作量+2台小收割机5小时的工作量=8

问题3.怎么表示2台大收割机2小时的工作量呢?

设1台大收割机1小时收割小麦x公顷,则

2台大收割机1小时收割小麦_公顷,

2台大收割机2小时收割小麦_公顷.

现在你能列出方程了吗?

解后反思:应用题中,如何化解较复杂数量关系?

练习2:教科书第111页练习第3题应用题.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小结与作业

小结提高在学生畅所欲言话收获的基础上,通过老师进行补充的`方式进行。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8、做题:教科书112页习题8.2第5、7题。

9、选做题:教科书112页习题8.2第8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能根据教材编写思路,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性使用新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引入与111页练习3属同种数学模型),把教材中不动的问题情境转化为动的问题情境.

2、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地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为了给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通过例题分析、启发提问、集体讨论等形式,使学生能准确而迅速地确定解题方法从而突出了本课的重点、难点—选择适当方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七年级数学教案15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区分“线段、射线、直线”,掌握其表示方法,理解并能运用相关性质、公理。

2、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能借助刻度尺、圆规等画图工具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3、引领学生在感受美妙多变的图形世界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比较、探究等能力。

重点与难点: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能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并能正确地表述。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1、如图,点a、b、c、d在直线ab上,则图中能用字母表示的共有条线段,有条射线,有条直线。

2、从a到b地有①、②、③三条路可以走,每条路长分别为:,则第条路最短,另两条路的长短关系是。

第1题

第2题

3、如图,若是中点,是中点,

(1)若,_________;

(2)若,_________。

二、课堂学习1、议一议:

(1)、在平面内画一个点,过这个点画直线,能画多少条?

(2)、要在墙上钉牢一根木条,至少要用几个钉子?为什么?

(3)、如果平面内有两个点,过这两个点画直线,又能画多少条?

总结:“过两点有______,并且____ ”

思考:过平面上三点中的每两点画直线,可画多少条?

2、做一做:已知两点a、b

(1)画线段ab(连接ab)

(2)延长线段ab到点c,使bc=ab

注意:我们把上图中的点b叫做线段ac的。

3、想一想:(1)如果点b是线段ac的中点,那么线段ab、bc、ac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与同学交流。

(2)如何用符号语言表述中点的概念?

总结:如果点b是线段ac的中点,那么;

如果,那么b是线段ac的中点。

4、知识运用:

例1、如图,线段ab=8cm,c是ab的中点,点d在cb上,db=1.5cm.求线段cd的长度。

练习:1、如图ab=8cm,点c是ab的中点,

点d是cb的.中点,则ad=____cm

2、如图,下列说法,不能判断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的是( )

a、ac=cb b、ab=2ac c、ac+cb=ab d、cb=0.5ab

3、已知线段ab=8cm,点c是线段ab上任意一点,点m,n分别是线段ac与线段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

三、课堂检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射线oa和射线ao表示同一条射线;b.延长直线ab;

c.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d.如果ac=bc,那么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2.如果要在墙上固定一根木条,你认为至少要钉子()

a.1根b.2根c.3根d.4根

3.如图,若是中点,是中点,

(1)若,,_________;(2)若,_________。

4.如图在平面内有a、b、c、d四点,按要求画图。

(1)画直线ab、射线bc、线段bd

(2)连结ac交bd于点o

(3)画射线cd并反向延长射线cd,

(4)连结ad并延长至点e,使ad=de。

四、课后作业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连结两点的线段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b、直线没有端点,射线至少有一个端点

c、经过平面内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d、运动场上的300m赛跑,表示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是300米

2、如图,b是线段ad上一点,c是线段bd的中点,ad=10,bc=3,求线段cd、ab的长度

3、如图,线段ad=8,ab=cd=3,e、f分别是ab、cd的中点,求线段ef的长。

4、已知线段mn=7,点p在直线mn上,且mp=3,则np= 。

5、一条直线上有a,b,c三点,其中ab=4cm,bc=3cm,若o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ob的长度。

《七年级数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