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读后感【荐】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我最敬佩的要数诸葛亮了,他是一个忠臣,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而且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可为是个奇才!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而他的聪明就是让我学习的最好榜样!再说关羽,一个黑脸,大胡,丹凤眼,卧蚕眉的大将军,也是五虎大将之首。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关羽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而且我对他的感觉也不好,虽说是一个人才,非常聪明,且善于打仗,但有谋权篡位之心。不过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而且没有杀刘备,虽当时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并不是很坏,毕竟他还有大度。但周瑜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
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三国演义》读后感2《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有关史话和民间流传故事与自己的想象经过高度熔炬后创作而成的。故事从汉代末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公元169年)开始至三国归晋(公元280年)而终。全面体现了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它具有无法估量的艺术价值,在人民中广泛流传,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
《三国演义》七成真三成假,其中塑造了许多带一点虚幻色彩的英雄——有高风亮节的诸葛亮,英俊潇洒的周瑜,奸诈残酷的曹操,年少有为的孙权等等。
而我最喜欢的是英勇善战的赵云,他战功数不胜数,一句“常山赵子龙”令无数勇将望而却步。
历史上的赵云其实不如小说,并不受刘备信任,也没有五虎上将的说法,他很委屈——至高也就做到镇东将军,箕谷一败更让他降至镇军将军……然而小说中的他仍是无数人的偶像,他自从公孙瓒转到刘备帐下后,立下功劳,其中很多都是典故,其中他两救后主刘禅更广为流传。
话说张飞吼断长板桥后,刘备抛下儿子、妻子狼狈逃走,魏兵进攻时,他独自一人在乱军中斩敌无数,救回被奄奄一息主母抱着的后主救回,并摆脱卫兵追杀。
好一个赵子龙单骑救主,对刘备忠心耿耿,怪不得刘备要摔孩子来感谢赵云呢。赵云的胆量,武功也可见一斑,而且他也很讲道理,且看“赵云劫江夺阿斗”。
诸葛亮三气周瑜后,东吴无可奈何,只好出损招,骗孙尚香吴国太病重,让她把儿子带来,让刘备用荆州换儿子。可赵云硬是单骑上船,以枪抵箭,跟主母讲道理,直至张飞抢回阿斗。
赵云的英雄气概和侠骨柔肠是我最欣赏的,此外智取贵阳体现了他兵法上也有过人之处,另外他年近七十仍斩五将立新功的气魄也令人佩服……
总之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英雄就是赵云,他令我崇敬。而你对三国英雄如何评价呢?我们可以一起讨论喔!
《三国演义》读后感3这个连假我虽然没有出去玩,但是我看了三国这本书,里面的角色有的聪明机智、处变不惊,有些则是暴虎冯河、有勇无谋。
故事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那是刘关张结拜异姓兄弟的故事。他们三兄弟到处征战沙场,为蜀国收纳大批奇才。在那之后刘备称王,册封五虎上将,分别是关羽、张飞、黄忠、马超和赵云五位。蜀国除了诸葛亮还有两位聪明的人—魏国降将姜维和益州人才庞统,诸葛亮和庞统被世人称卧龙凤雏,但为何刘备没统一天下?我觉得是因为凤雏英年早逝,姜维太晚出现,魏国又涌出一名人才—司马懿,导致蜀国没有北伐成功。
接着来讲几个我履看不腻的故事吧!首先是割发弃袍,在潼关之战中,曹军大败,被马超及部下追赶,马超喊着:“留着长胡须的是曹贼”,曹操为了不被认出来,立刻把长胡须割掉。马超见状大喊:“短胡子的是曹贼”,这时曹操马上将袍子扯下,裹在头上,幸好有许褚相救,否则曹操必死无疑。
接下来还有诸葛亮气死周瑜这件事。赤壁之战后,陷害诸葛亮不成的周瑜,继续陷害刘备。他建议孙权把小妹嫁给刘备,藉机把刘备骗来,囚禁他,逼他交出荆州。不料弄巧成拙,被诸葛亮的锦囊妙计破局,不但荆州没得到,孙权的妹妹反而真的被娶走。周瑜率军追赶,为诸葛亮事先安排的伏兵所败,诸葛亮命军士大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羞辱周瑜,气得周瑜箭疮迸裂,说了临死前的话“既生瑜何生亮”并吐血而死。我觉得周瑜心胸太过狭窄,导致今天的惨况,实在不可取啊!
这本书里面我最欣赏、崇拜的人物是诸葛亮。他在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空城计等着名事迹中,都能展现他的足智多谋、临危不乱。虽然他屡次北伐没成功,但他还是努力尽忠汉室,誓约讨伐曹操、司马懿,所以后人以鞠躬尽瘁来形容诸葛亮。我一直觉得,若魏延没有踢倒诸葛亮祈求长寿的七星灯,或许诸葛亮还能多活几年,历史可能也就会改写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4《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这部历史巨著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纷争。这部故事书的内容精彩绝伦,人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妈妈告诉我著名作家冰心奶奶七岁时就读完了这本著作。而我今年已经十一岁了,我可不能落后。我曾经品读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的人生格言,从中明白了年轻时奋发向上的人生哲理。于是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强烈驱使下,在这个寒假里我准备好好地读一读这本历史名著。当我读了一遍后,使我对历史故事中的一些人物形象至今记忆犹新。万事开头难,刚翻开第一页我就碰钉子了,东汉末年,灵帝刘宏腐败无能,致使宦官专权,民不聊生书里有好些词我都没见过,更别说理解了。但我想起语文老师传授给我的读书方法,同时幸亏也有妈妈做我的坚强后盾,在他们的耐心帮助下我津津有味的读完了这本经典著作。 ……此处隐藏5820个字……令状,说只要三天,如完不成甘愿死。周瑜还命军匠不准提供材料,并派鲁肃盯着诸葛亮。诸葛亮对鲁肃说:“你借我20只船,士兵30人,用青布为幔,草人千余,分布船两边,不可让周瑜知道。”鲁肃对周瑜说:“诸葛亮说他自有办法。”周瑜非常疑惑。这天夜里雾气浓密,诸葛亮让船只前进,当船只接近曹操水寨,诸葛亮命士兵擂鼓呐喊。曹操命弓箭手向江上放箭。士兵高喊:“谢丞相送箭。”士兵卸下箭有十万多支。
“草船借箭”本是个阴谋,却成了一段佳话。
诸葛亮神机妙算,并利用了曹操的多疑,用草船借箭让周瑜心悦诚服。诸葛亮能如此神通,跟他勤奋好学是有关系的,假如他不勤奋,又怎能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通晓兵法。这个故事使我懂得在学习上要学会使用智慧,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识,遇到问题善于思考,以智取胜。记得去年的全国少儿组棋王象棋赛,可谓是高手如云,在一局比赛中对手马上就要赢了,急得我像热锅上的蚂蚁,突然,灵机一动想起了爷爷的“连环炮”,在最后时刻反败为胜,让我尝到了“智慧”的甜头。
《三国演义》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智慧云集的大餐。
《三国演义》读后感13暑假里,我有幸读到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讲的是:刘备本来是一位卖草鞋为生的人,因为听说幽州太守刘焉招兵,于是就去投奔刘焉。在路上与张飞、关羽相遇并结为兄弟,他们三人一起投奔刘焉去了。刘焉死了以后刘备也招了点人马,驻扎在了新野,开始自己的事业。他们又“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来当军师,帮助出谋划策。开始关羽和张飞不服诸葛亮,直到诸葛亮打了一场大胜仗,他俩才心服口服。之后,通过刘、关、张三人的努力,他们与曹操、孙权一起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国号为蜀,曹操国号为魏,孙权国号为吴。后来,关羽因为太过于骄傲了,就把他把守的荆州给丢了,还被捉到吴王孙权的手里,被杀了。张飞因为和关羽结为了兄弟,所以想报仇,可是却被手下给害死了。刘备看到两个兄弟都因为吴国而死了,就不顾诸葛亮的苦苦劝告,发动一百万军马去打吴国,最后被打败了,刘备也因此得了病去世了。太子刘禅继承了父亲的霸业。可他乐不思蜀,整天和奸臣一起吃喝玩乐,蜀国只好由诸葛亮来管理,过了一段时间,诸葛亮也因为身体不好病死了。刘禅因为没有能力,就被抓到曹操那里去了,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就这样完了……
在这个历史故事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他对刘备忠心耿耿,对蜀汉忠心耿耿,自己死也想着蜀汉,这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种体现。诸葛亮非常聪明,打仗时不靠武力,靠智谋,也打了很多胜仗。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的,不能死记硬背,要用一种好方法来记,这样才能记得快。
在这个历史故事里,刘备告诉我们做人要善良,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关羽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太骄傲,否则就会象关羽一样,丢了荆州又丢了性命。张飞告诉我们不要太心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三国演义》读后感14历史如一架笨重的石磨,将踯躅于浩渺时间长河里的人碾成细碎的粉末,却总有一些人用生命去搏击,名垂史册。
与其说这些人引领着时代的方向,推动历史的进程,在我看来,不如说他们顺应了时代的变化。
比如《三国演义》,我永远也无法忘记罗贯中在这部小说里带给我的激荡和震撼。它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
英雄辈出,冲突剧烈,却又不至于过于凌乱。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有“乱世奸雄”之称的曹操。他有奸诈的一面,但又不同于董卓之流的小人,因为他还有谋取霸业、统一全国的雄才大略。有时他也很狭隘,甚至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极端自私的话语。可是,他又同时具有宽容的气度。当刘备、关羽受屈于他手下时,他都曾以礼相待。这种看似矛盾的言行,就使他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典型人物。
同样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给我不可磨灭的印痕。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被作者赋予了超人的智慧。因此,对天下时势了如指掌,更深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打动了他,于是“英雄造时势”,卧龙先生和“桃园结义”的三兄弟一起投入到“复兴汉室”的事业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构成了《三国演义》最为悲壮的故事。
这部小说里重点描写的恰恰是人物殚精竭虑、出生入死的“谋事”。在顺昌逆亡的历史法则面前,并不是已有唯唯诺诺的被认同,他们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有什么比这更激动人心的呢?小说为我们展现了一幕幕传奇性的场景,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只有放在与命运抗争的大背景下来看,才更显得慷慨激昂。
英雄之于时势,犹如沧海一粟,规避不得,又不甘愿自此湮没之中。可历史的方向有时与心中的理想相悖,若逆行以求突破,历史洪流的力量巨大,常常是人已困乏而环境给予人的打击。一层层铺天盖地而来。
人常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放在历史的长河里绝对只有退的伤心,唯有忍之、顺之,捱过一时痛苦,才得见光明的彼岸。
历史的方向是对英雄行事最好的指引。只有英雄顺应时势,才会出现“时势造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15回想着读过的《三国演义》,心里别有一番,它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讲了魏,蜀,吴三国争霸,最终归于晋朝的故事。
清朝人毛宗纲将《三国演义》中刻画出的三个典型人物称为三绝,即“义绝"关羽,"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我对他们三个人物分别有了不同的看法,他们的品质也影响着我不断地进步!他们都各有各的特点。关羽过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这些熟耳能详的故事,便是他坐骑赤兔马在他被截后绝食而死,就很能说明关羽的"义〃。
诸葛亮草船借箭,巧借东风,七擒孟获,摆下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的大军,这些让我对他的智慧佩服的五体投地,只恨自己没有长一颗像他那样的脑袋。说起曹操我更是要佩服了,他爱惜人才,临死前还要细心安排身边的人的生计,可见他多么有爱心的一面,会用兵打仗!说起他们仨,我便想到了桃园三结义,接下来我就来给你们讲讲吧!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朝政衰败,豪杰纷争,民不聊生。但张飞私人庄后的桃园却蜂蝶纷飞,桃花灼灼,一派喜气景象。与外面环境相比,正可谓冰火两重天。此时此处的“桃园”或许为了追求梦想中“陶园”,正在孕育着对今后极具影响的重大革命。
桃园里,踌躇满志的刘备与关羽张飞,伫立在摆放乌牛白马禁品的台前,三人指天跪地明誓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然后一仰脖子,把那碗红彤彤的鸡血酒一次而尽,从此义结金兰,定为生死兄弟。
刘备想拯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张飞、关羽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位仁人志士,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这样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以史为鉴,以史为例。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够享用一生。《三国演义》本身就是真理,读历史,让人明智,读国学,让人明理。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就可以与英雄对话,与历史交谈。
读三国,让我身处这个充满魔力的三国世界,我还要在这个三国世界中继续去探索!